6 月 30 日,中国足协公布了出征东亚杯的国足 26 人名单及教练组架构,塞尔维亚籍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上任引发连锁反应 —— 其坚持沿用 U20 国足旧部的决定,导致郑智、陈涛两位中方助教意外暂别国家队。这一变动不仅折射出足协对新帅的充分信任,更暗藏中国足球在青训与成年队衔接上的战略考量。
bwin体育一、换帅背景:东亚杯前的紧急调整
随着伊万科维奇因世预赛失利下课,足协在 72 小时内敲定久尔杰维奇出任代理主帅,其核心任务是率队完成东亚杯 “练兵 + 保分” 双重目标。这位曾执教 U20 国足和亚运队的塞尔维亚教头,因对国内年轻球员的熟悉度成为折中选择。值得注意的是,久尔杰维奇团队此次带队带有明显的 “临时救急” 性质,东亚杯后全新教练组的重组势在必行。
二、教练组更迭:旧部留任与新老博弈
1.久尔杰维奇的用人逻辑
久帅选择将 U20 国足教练团队 “整体平移” 至国家队,包括助教万厚良、李雷雷等中方助手。这一决策源于其与旧部在青训阶段建立的默契 ——U20 国足在 2025 年 U20 亚洲杯中晋级八强,防守反击体系初见成效。对于东亚杯这种短周期赛事,熟悉的团队能快速进入状态,避免磨合期的不确定性。
2.郑智陈涛的意外出局
足协原本计划保留郑智、陈涛以确保教练组延续性,并已为两人办理赴韩签证。但久尔杰维奇更倾向于使用 “自己人”,最终促成这一变动。值得玩味的是,郑智目前身兼足协执委职务,其角色从单纯教练转向管理层与教练组的桥梁,这一身份转变可能影响其未来在国家队的定位。
3.未来回归可能性
足协为郑、陈保留的签证和护照,释放出明确信号:若东亚杯后两人未落实新工作,大概率重返教练组。这种 “留后手” 的安排,既体现对两人能力的认可,也为后续教练组重组预留空间。

三、战术转型:4231 体系的实战检验
久尔杰维奇的执教风格以 4231 阵型为核心,强调高位逼抢与防守反击的快速转换,这与国足当前实力高度适配。其在 U20 国足实践中总结的战术特点包括:
- 防守弹性:双后腰配置(如陈泽仕 + 依木兰)可形成中场屏障,限制日韩技术流球队的渗透。
- 进攻层次:前腰位置(蒯纪闻或陶强龙)作为进攻发起点,与边锋王钰栋、毛伟杰形成局部配合,利用宽度撕裂防线。
- 阵型灵活性:根据赛况可切换为 433 或 3421,应对不同对手的战术需求。
四、球员阵容:U20 班底与老将混搭
东亚杯名单预计呈现 “U20 国青主力 + 核心老将” 的混编结构:
- 年轻化改造:王钰栋、蒯纪闻等 U20 球员将获得重用,他们在青训阶段形成的默契可直接移植到成年队。
- 老将压阵:张玉宁的中锋支点作用、蒋光太的后防经验,成为稳定军心的关键。
- 战术适配性:汪士钦、刘浩帆等后防新秀符合久尔杰维奇 “边后卫前压至与边锋平行” 的战术要求,归化球员塞尔吉尼奥则提供中场技术支撑。
五、舆论争议:信任与质疑并存
1.球迷的两极反应
部分球迷认可久尔杰维奇的务实选择,认为 “短期成绩比培养新人更重要”;另一部分则批评 “换帅不换将”,担忧郑智的离开会削弱更衣室领导力。更有声音将此次调整与足协频繁换帅的历史惯性关联,质疑管理层的战略连贯性。
2.专家的专业视角
战术分析师指出,久尔杰维奇的体系能有效规避国足控球率低、防守稳定性差的短板。但也有学者提醒,过度依赖青训团队可能导致成年队与联赛脱节,需在实战中动态调整。
六、未来展望:东亚杯的双重意义
对于久尔杰维奇而言,东亚杯既是证明自己的舞台,也是足协考察其能否转正的试金石。若能在日韩非主力阵容身上取得突破(如逼平韩国、战胜中国香港),其转正概率将大幅提升;反之,若重蹈世预赛覆辙,足协可能加速启动新一轮选帅。
郑智、陈涛的暂别,则成为中国足球新老交替的缩影。当久尔杰维奇的 4231 阵型在东亚杯赛场响起,这场战术革命的成败,或将决定中国足球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。而郑智、陈涛的去留悬念,也将随着东亚杯的落幕逐渐清晰 —— 他们能否重返国家队,不仅取决于个人选择,更取决于足协对 “青训 + 本土教练” 双轨制的坚持。